本文转自:镇江日报大牛网
吴韵晗大牛网
暑期档电影《浪浪山小妖怪》里的主角望着山外叹气,说出“我想离开浪浪山”的经典台词时,影院里的年轻人或许会发出心照不宣的叹息。
这句简单的台词,精准戳中了他们对现状的怅惘与对远方的向往。和近两年深入人心的“人生是旷野”一样大牛网,两句流行语构成当代年轻人的精神世界——现实的羁绊下深埋着对自由的渴望。
年轻人对“离开浪浪山”的共鸣,本质是对固化生活的反叛。“996”的循环、一眼望到头的人生轨迹,让“闯闯”成了当下最迫切的精神刚需。他们需要的不是走马观花的打卡,而是能触摸自我的沉浸式体验。就像景德镇里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加一周多的陶艺体验课程;各地知名寺庙里,选择清修体验的年轻人络绎不绝……这种“心灵洗礼”般的旅行体验背后,是Z世代对“崭新人生”的追求——比起拍张游客照,能在旅行中找到“我是谁”的答案,似乎更有意义。
各地文旅局显然读懂了这份渴望。翻开镇江文旅的书页,丹徒区为“小妖怪”们送上了青山绿水、诗词古意的“逃离礼物”。与之类似,我们还能看到许多城市、景区,为盼望着“逃离”的年轻人写下一句句欢迎词。这是一次精准的热点追击,也为各地提供了新思路:文旅不只是提供一个目的地,更要搭建一个“心理中转站”——让年轻人在这里能暂时卸下“浪浪山”的压力,找回奔向“旷野”的勇气与热爱。
文旅想借热梗破圈,关键在于从“流量”到“留量”的转化。年轻人不缺“浪浪山文案”的轰炸,缺的是能真正安放自我的真实场景;要的不是“浪浪山同款风景”,是一个能安放情绪的角落。是累的时候,有个地方能让你坐下喝杯热茶,不用赶行程;是在迷茫的时候,有片风景能让你抬头看看,忽然有了往前走的勇气;是在想“闯闯”的时候,不用走太远,就能找到那种“原来生活还能这样”的惊喜。
对镇江来说,这份机遇藏在每一缕风、每一声钟里。让金山的钟声不只在导游词里响起,而是飘进想躲一躲的人心里,伴着茶香,让人慢慢松口气;让焦山的石阶不必催着人往上爬,而是留些时间让年轻人慢慢走,听听江声,想想心事;为西津渡的古街留些角落,让人放慢脚步,摸摸老墙,触摸时光里的温柔。
其实,“离开浪浪山”,从来不是要去多远的地方。有时候,只是换个地方看云,换个地方吃饭,换个地方听风,就会发现心里的“旷野”一直都在。文旅最棒的样子,就是帮年轻人找到这份“不用远游的自由”——在熟悉的环境里重新认识自己,在新的风景里重新爱上生活。
(图:吴韵晗)大牛网
诚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